首页 古典文学 笔记杂录 池北偶谈

一〇九

池北偶谈 王士禛(清) 2081 2022-01-14 11:26

  卷二十二

  ◎银瓦寺古镜

  谢郎中方山(重辉)言:明末德州修河堤,于银瓦寺前地中得古镜一,规制甚小,照见隔城楼阁塔寺、人物往来,纤毫毕具。寺僧深匿之,今亡。

  ◎短人

  田少司寇漪亭(雯)言:德州兵器库,自明季扃鐍久。顺治初,有司开视之,于室奥壁下见一短人,身才尺许,形如老翁,遍体有毛,左膝长跪,左手垂而拳,右足履地,右肘拊膝,而手承颐,须发皓白,攒眉闭目,若悲苦之状。顷之雷电绕屋,失所在。

  ◎崂山道士

  崂山又名劳山,在即墨界,山中多一二百岁人。有高密张生者,读书道观。观有老道士,形貌怪丑,执樵苏之役,张意忽之。一日买二牛,其家去山百里余,若无人遣送,方踌躇顷,道士忽谓张曰:“君似有所思,得勿以牛故耶?吾为君送之。”张异其言,逡巡已失牛。比归,问家人,曰:“某日某时,有道人送二牛至。”忆其时正立谈顷也。自是知非常人,颇礼之。又一日,张为其徒说《周易》,道人从窗外听之,呼曰:“君所述皆俗说。”试叩之,名理出人意表。生授其学,遂以说《易》擅东方。一日薄暮,大雷雨震电,张闭门,从窗隙中见天神数百辈,围绕道士房,如作礼状,惊愕不敢喘息。比达曙,雨止,开门视之,道士门已反鐍,寂无人矣。是夜,山中道观数十百处皆见道士焉。

  ◎宋孝廉数学

  云间宋孝廉幼清(懋澄),副都御史直方(征舆)父也,精数学。直方生时,预书一纸,缄付夫人曰:“是子中进士后,乃启视之。”至顺治四年丁亥,捷南宫,开前缄,有一行字云:“此儿三十年后,当事新朝,官至三品,寿止五十。”后果于康熙丙午,以宗人府丞迁副都御史,至三品;明年丁未卒官。年正五十也。又尝与淮南白孝廉同年友善,白亦精数学。一日晨起,谓夫人曰:“今年九月某日,白兄当死。渠无子,我当渡江取别,为治后事。”遂买舟渡江。比至,白已候门,迎笑曰:“我固知兄今日必来相送。”遂闭门相对痛饮数日;至期,白无病而逝。先生为治后事毕,乃归。归谓夫人曰:“白兄事已完,吾明年三月,亦当逝矣!”如期而卒。宋有《九钥集》,如稗官家刘东山、杜十娘等事,皆集中所载也。

  ◎张谷山

  张谷山,颍州人,日与小儿嬉戏,人不知其有道者也。张有表兄客蓟州,一日除夕,嫂方制馄饨祀先,念夫而叹。谷山在侧曰:“嫂无忧,吾为嫂今日一至兄所,请寄馄饨为信。”颍去蓟二千余里,日未移晷已返,云:“适至蓟,见兄亡恙。”嫂笑其妄。谷山探怀出家书及夫昔所絮衣,云:“此岂妄耶?”自是人始惊其神异。后入武当山,不知所终。遗二陶器,盛夏盛肉不腐。此与万回事相类,刘公㦷吏部说。

  ◎陶松云

  陶松云者,居吴江,自云少时遇许旌阳谓曰:“吾弟子三十余人,皆在下界,汝其一也。今命汝以度人为功行,汝其慎之!”常有一士夫往谒陶,求养生术。陶语人曰:“此人不久当死,安望长生。”问其故,云:“凡人作亏心事,一事则神缩一寸。今观此君,神才数寸耳。”竟如其言。

  ◎李神仙

  利津李神仙者,占卜射覆多奇中。露化李吉津宫詹(呈样)在京师,一日问李前程事,李书一联云:“洗耳目同高士洁,披襟不让大王雄。”后半载,宫詹以建言流徙出关,途次永平,有一秀才迎道侧,具刺自言贫苦,求资助。视其名,则高士洁也,大骇叹。及出关,一守备王姓,素受宫詹恩,闻公至,远来相送,因为诵前诗,及第六句,王骇曰;“雄,即某小字也。”李公太息,以为定数不爽如此。至康熙元年,诏许生还。李公一日偶举此事语长洲尤太史展成(侗),尤又骇曰:“此诗乃某昔年戏作《论语诗》中之一也。”李今已老,尚往来燕、赵、齐、鲁间。

  ◎洞庭神

  宋牧仲(荦)言其乡梁中翰(遂)奉使西粤时,道出洞庭,风日晴明,呼风而渡。忽雷雨骤至,云气昼晦,舟中人共见一神人,美须髯,戴乌纱巾,骑异兽,行水上。兽身半在波涛中,仅露头角。后一人形貌怪伟,衔兽尾而行,其速如飞。去船里许,人兽皆渐腾上,云雨晦冥,遂不复见。舟人以为洞庭之神也(梁,丙戌进士,后官山东提学道佥事)。

  ◎雷侍御子

  井研胡菊潭相国(世安),尝说其邑雷侍御某为县令时,生一子,八岁而夭。后复生一子,年七八岁,一日晨睡不醒,唤久之,乃觉,自云:适见其兄来呼,入一山,似非人境;且赠之诗云:“三生未了尘凡业,一夕初完浑沌胎。紫竹台前千劫尽,白罗天外百花开。”正吟末句,忽云:“父母唤汝,可去为我致问安好也。”高念东侍郎说。

  ◎前知

  郭学宪(谏),福山人,兵部尚书君弼先生(宗皋)曾孙。言其县人刘某,少云游四方,余二十年始归。明末山东乱,诸郡县皆严守御,县令召刘问休咎。刘云:“城必无恙,守亦得,不守亦得。然某必死兵。”令笑曰:“城既无恙,汝但留城中何患。”刘曰:“数定矣,不可逃也!”遂辞去。至城西一村,村人皆避兵他徙,刘独止不去。适有两人避兵过之,刘指东路曰:“此去直东,凡有山林处皆可避,即途遇敌骑,毋恐,必无害。”两人强之同行,不可,但云:“明日觅我骸骨于村西某树下,即两君报我矣。疾走勿复顾。”两人不得已,趋去,道遇铁骑络绎,竟免俘执。兵去,如约访之,果死树下矣。城亦无恙,乃告于令葬之。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