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(zhào)钱(qián)孙(sūn)李(lǐ)周(zhōu)吴(wú)郑(zhèng)王(wáng)冯(féng)陈(chén)褚(chǔ)卫(wèi)蒋(jiǎng)沈(shěn)韩(hán)杨(yáng)朱(zhū)秦(qín)尤(yóu)许(xǔ)何(hé)吕(lǚ)施(shī)张(zhāng)孔(kǒng)曹(cáo)严(yán)华(huà)金(jīn)魏(wèi)陶(táo)姜(jiāng)戚(qī)谢(xiè)邹(zōu)喻(yù)柏(bǎi)水(shuǐ)窦(dòu)章(zhāng)云(yún)苏(sū)潘(pān)葛(gě)奚(xī)范(fàn)彭(péng)郎(láng)
约出于唐宋间。《通志艺文略》著录。一卷。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太清部。又见于《云笈七籤》卷十五。阴符天机经叙曰:有机而无其人者败,有其人而无其道者败。故《易》曰:即鹿无虞,惟入子林,中君子几,不如舍往吝。故圣人观其时而用其符,应其机而制其事,故能运生杀于掌内,成功业于天下者也。《易》曰:君子藏器于身,待时而动。是以圣人保之于灵台,以观机变。卷之则自胜,舒之则胜人,察之则无形,用之则不极。《易》曰:阴阳不测之谓神。而阴符象之矣。故圣人不测之符,陶均天下而元所归怨矣。夫天为地主,道为德君,故圣人奉地而法天,立德而行道,举天道而为经首,明地以奉之。《易》曰:乃顺承天,待时而动。是故圣人将欲施为,必先
《天机经》是从《阴符天机经》全文中甄选二十个字,作为读阴符的字眼。然后以这二十个字为中心,全面诠释《阴符经》主旨。昌:“见之者昌。”身:“万化生乎身。”机:“人心,机也。”藏:“性有巧拙,可以伏藏。”静:“九窍之邪,在乎三要,可以动静。”人:“天地,万物之盗;万物,人之盗;人,万物之盗。”安:“动其机,万化安。”神:“人知其神而神,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”圣:“日月有数,大小有定,圣功生焉,神明出焉。”命:“君子得之固躬,小人得之轻命。”倍:“绝利一源,用师十倍。三返昼夜,用师万倍。”物、目:“心生于物,死于物,机在于目。”蠢然:“迅雷烈风,莫不蠢然。”生:“生者死之根,死者生之根。”胜:“天地
約出於唐宋間。《通志藝文略》著錄。一卷。底本出處:《正統道藏》太清部。又見於《雲笈七籤》卷十五。陰符天機經叙曰:有機而无其人者敗,有其人而无其道者敗。故《易》曰:即鹿无虞,惟入子林,中君子幾,不如舍往吝。故聖人觀其時而用其符,應其機而制其事,故能運生殺於掌內,成功業於天下者也。《易》曰:君子藏器于身,待時而動。是以聖人保之於靈臺,以觀機變。卷之則自勝,舒之則勝人,察之則无形,用之則不極。《易》曰:陰陽不測之謂神。而陰符象之矣。故聖人不測之符,陶均天下而元所歸怨矣。夫天為地主,道為德君,故聖人奉地而法天,立德而行道,舉天道而為經首,明地以奉之。《易》曰:乃順承天,待時而動。是故聖人將欲施為,必先
《好了歌》出自清代曹雪芹所著《红楼梦》中“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”,是作者借小说人物跛足道人作的一首七言古诗。作者借此诗来表达,人们建功立业、发财致富、贪恋妻妾、顾念儿孙都是被情欲蒙蔽、尚不“觉悟”的缘故,而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,从而宣扬了一种冷静观照人生的现实主义思想,亦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。全诗用语极为浅近,对仗、用韵均不讲究,但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,大俗之中可见大雅。《好了歌》原文世人都晓神仙好,惟有功名忘不了。古今将相在何方?荒冢一堆草没了!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金银忘不了。终朝只恨聚无多,及到多时眼闭了!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姣妻忘不了。君生日日说恩情,君死又随人去了!世
《寒窑赋》,又名《破窑赋》、《劝世章》,相传是北宋贤宰相吕蒙正的作品,目前流传坊间与网络的有两个版本。吕蒙正曾任当时太子(即位后为宋真宗)的太子太傅,这篇文章吕蒙正为了劝诫太子而创作的。吕蒙正自述从贫苦到富贵的经历,并列举了历史上诸多名人的起伏命运,来说明一种自然循环的人生思想。此文文字通俗易懂,但是义理深刻,与《增广贤文》里面的内容、形式都很接近,宋史有关资料也有相关记载。版本一 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。蜈蚣百足,行不及蛇;雄鸡两翼,飞不过鸦。马有千里之程,无骑不能自往;人有冲天之志,非运不能自通。 盖闻:人生在世,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。文章盖世,孔子厄于陈邦;武略超群,太公钓于渭
《桃花源记》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,是《桃花源诗》的序言,选自《陶渊明集》。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,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,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、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,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。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渔人甚异之,复前行,欲穷其林。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、美池、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见渔人,
《兰亭集序》又名《兰亭宴集序》《兰亭序》《临河序》《禊序》和《禊贴》。东晋穆帝永和九年(公元353年)三月三日,王羲之与谢安、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,在山阴(今浙江绍兴)兰亭“修禊”,会上各人做诗,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。《兰亭序》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,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。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修禊事也。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。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,又有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,引以为流觞曲水,列坐其次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,所以游目骋怀,足以极视听之
《出师表》是三国时期(227年)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、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。出自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卷三十五。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,兼用记叙和抒情。全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、严明赏罚、亲贤远佞,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(洛阳) ;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,忠贞不二的思想。文章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,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,多以四字句行文。这篇文章入选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九年级下册教科书。《后出师表》,载于三国时期吴国张俨的《默记》,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作品,《出师表》(《前出师表》)的姊妹篇。这篇文章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现实,向蜀汉后主刘禅阐明北
《弟子规》原名《训蒙文》,为清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人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。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,其内容采用《论语》“学而篇”第六条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”的文义,以三字一句、两句一韵编撰而成。全文共360句、1086个字,是《三字经》的一种变体。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。弟子规全文弟子规,圣人训。首孝悌,次谨信。泛爱众,而亲仁。有余力,则学文。父母呼,应勿缓。父母命,行勿懒。父母教,须敬听。父母责,须顺承。冬则温,夏则凊。晨则省,昏则定。出必告,反必面。居有常,业无变。事虽小,勿擅为。苟擅为,子道亏。物虽小,勿私藏。苟私藏,亲心伤。亲所好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