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古典文章 > 古文附录 > 《陰符天機經》繁体字全文

《陰符天機經》繁体字全文

約出於唐宋間。《通志藝文略》著錄。一卷。底本出處:《正統道藏》太清部。又見於《雲笈七籤》卷十五。

陰符天機經

叙曰:有機而无其人者敗,有其人而无其道者敗。故《易》曰:即鹿无虞,惟入子林,中君子幾,不如舍往吝。故聖人觀其時而用其符,應其機而制其事,故能運生殺於掌內,成功業於天下者也。《易》曰:君子藏器于身,待時而動。是以聖人保之於靈臺,以觀機變。卷之則自勝,舒之則勝人,察之則无形,用之則不極。《易》曰:陰陽不測之謂神。而陰符象之矣。故聖人不測之符,陶均天下而元所歸怨矣。夫天為地主,道為德君,故聖人奉地而法天,立德而行道,舉天道而為經首,明地以奉之。《易》曰:乃順承天,待時而動。是故聖人將欲施為,必先觀天道之盈虛,後執而行之。舉事應機,則無遺策。《易》曰:後天而奉天時。

夫聖人法地而奉天,立德而行道。居天地道德之間,建莫大之功者,未有不因五賊而成也。五賊者,其一賊命,其二賊物,其三賊時,其四賊功,其五賊神,皇帝王霸權變之道也。是以聖人觀其機而應之,度其時而用也。故太公立霸典而滅殷朝,行三風而理周室,豈不隨時應機,驅馳五賊者也?故聖人立本於皇王之中,應機於權霸之內,經邦治身,五賊者備矣。則天下望風而從之,竭其性命而无所歸其恩怨也。乃謂之曰有道之盜,无形之兵,嗚呼,寇莫大焉。五賊在心,擒縱在手,治身佐世,莫尚於斯。《經》云:見之者昌,不亦宜乎?

夫人心,身之主,魂之宮,魄之府。將欲施行五賊者,莫尚乎心。事有所圖,必合天道。此則宇宙雖廣,覽之只在於掌中;萬物雖多,生殺不離於術內。則明天地不足貴以遠以厚,而況耳目之前乎?

夫殺機者,兩朝終始之萌,萬人生死之兆,處雲雷未泰之日,玄黃流血之時。故天之為變也,則龍出于田,蛇游乎路,此為交戰之機,故曰龍蛇起陸。人之為變也,則春行秋令,賞逆罰忠,此為顛墮之機,故曰天地反覆。天人之機,同時而發,雖千變萬化,成敗之機定矣。

夫仁者必有勇,勇者不必有仁;智者能愚,愚者不必能智。故聖人時通則見其巧而建其功,時否則見其拙而昧其跡。故孔明序曰:太公八十非不遇也,蓋審其主焉。嗚呼,性命巧拙之時,識達行藏之勢,可以觀變察機,運用五賊。所以然者,夫聖人所以深衷遠照,動不失機,觀天料人,應時而作。故《易》曰: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,其惟聖人乎?

夫九竅者,在天為九星,在地為九州,在人為九竅。九竅之炁不正,故曰受邪。受邪則識用偏,識用偏則不可發機觀變。故九竅之急在乎三要,太公曰:耳、目、口也。夫耳目口者,心之佐助也,神之門戶也,智之樞機也,人之禍福也。故耳无聰不能別其音,目无明不能見其機,口无度不能施其令。夫三要不精,上不能治國,下不能治家,況兵者乎?懸人之性命,為國之存亡,靜動之間,不得無事,豈可輕而用之?

夫火生於木,火發而木焚;國生於姦,姦深則國亂。亦猶蠶能作繭,繭成則殺其身,人能生事,事煩則害其命。非至聖不能修身鍊行,防之於未萌,治之於未亂。夫十圍之木,起於拱把;百仞之臺,起於足下;治小惡不懼,必成大禍。嗚呼,木不相摩,火无由出;國无亂政,姦无由生。有始有終,是非不動。能知之,其惟聖人乎?

萬物盜天地之精以生成,人盜萬物之形以御用,萬物盜人之力以種植。彼此相盜,各獲其宜,俱不知為萬物化。故能用機者,法此三事,以道之盜而賊於物,物亦知為盜之道。听以然者,貴得其時也,貴得其機也,故曰合其時而食,則百骸治,應其機而動則萬化安。乖時失機,則禍亂生也。

老君曰:功成不有,為而不恃。此全生立德之本也。夫小人者,貪其財則以身徇利,愛其名則以力爭功,矜衒神跡而求神名,物共嫉之,必喪其命。欲益招損,是不神矣。夫君子建大功而不恃,防小禍於未萌,退己進人,推能讓物,物共戴之;故不奪其利。自發神智,不能争物,物共讓之,不居其後。為損招益,是以至神矣。故老君曰: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。誠哉言也。

假如千年一聖,五百年一賢,應日月之數所生,而大小之人定矣。夫大人出世,應明德而建聖功;小人當時,則廢正綱而生禍亂。故太公說於西伯,知人望而己歸;周劉琨表於琅琊,識天時而未離;晋陵母自死,知明主之必興;括母不誅,見趙軍之必敗。故天道人事,賢者可以預知,佐非其人,夷於九族。故《易》曰:長子帥師,開國承家;小人勿用,必亂邦也。

夫成敗之道未形,死生之機未發,小人能見,君子能知,則易見而難知,見近而知遠也。夫見機者則趨時而就利,皆不保其天年。知機者則原始而要終,固必全其性命。

瞽者善聽,神不離於耳;聾者善視,心不離於目。其為聽也,神則專耳;其為視也,心則專目。耳之與目,

遞為用師,當用之時,利絕其一。心之所主,則无事不精,猶有十倍之利,何況反覆?以此用之三思,精誠一計,順時隱顯,應機行藏。以此用師,固萬倍之勝利。

夫人之心无故不動,生之與死,緣物而然。物動則心生,物靜則心死。生死之狀,其惟物乎?

目者神之門,神者心之主,神之出入,莫不游乎目。故見機者,莫不尚乎目;能知機者,莫不尚乎心。

蠢然

夫道不為萬物而生春,萬物感春炁而自生;秋不為萬物而殺,萬物感秋炁而自殺。其為生也、不恃其恩,不求其報?故其恩大矣;其為殺也,不恃其威,不求其懼,其威大矣。凡物取而得之者小,不取而得之者大,故聖人不取。夫君王有道无道,財人民治亂之機;謌謠或樂或哀,則時年豐儉之兆。時人不能省察,天地乃降徵祥,或五雲騰起,七曜變行,皆因國風,是以然矣。且宋君失德,熒惑守心;及乎謝愆,退之三舍。用今儔古,皎在目前;以彼喻斯,豈勞心術?故智者悟於人事之初,而愚者晦於星象之後矣。

老君以无為有母,靜為躁君。夫靜者,元炁未分之初,形於元炁之中,故能生天地萬物。亦猶人弘靜,其心不撓,則能生天下萬物也。

勝,浸長也。天地之道,各自浸長,天則長陽也,地則長陰也。陰陽相招,一晝一夜,遞為君臣,更相制勝,故曰陰陽相勝。夫開國用師,必侵天道,亦猶金火相交,而非交不伏也。天且弗違,而況於人乎?

《易》曰:剛柔相摩而生變化。變化不慝,故曰順也。夫人之育身治性,尚不可逆時為之,而況經邦佐世之雄哉?

至聖之道,窈然无為。无為則无機,无機則至靜。夫律曆之妙,動則能知,體既虛無,,莫得施其管。術亦猶兵者,不失其機,不露其釁,雖有智士,從何制焉?

奇器者,陰陽之,故能生萬物,亦猶人心,能造萬事,象矣。進前,象狀也。八卦、六甲,鬼神機密之事,剛柔相制之術,昭昭乎前列其狀矣。


热门书籍
水浒传 施耐庵 | 经典名著 《水浒传》,中国四大名著之一,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、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。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,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、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,或两人皆有。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、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,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,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,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、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,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,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,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。 《水浒传》问世后,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,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。《水浒传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,流传极广,脍炙人口;同时也是汉语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,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。
老残游记 刘鹗 | 经典名著 《老残游记》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。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。他“摇个串铃”浪迹江湖,以行医糊口,自甘淡泊,不入宦途。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,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,是非分明,而且侠胆义肠,尽其所能,解救一些人民疾苦。 全书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,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。
镜花缘 李汝珍 | 经典名著 《镜花缘》小说开头写在王母娘娘寿宴时,百花仙子得罪了嫦娥仙子,并对其立誓,若百花在不应齐放时违令齐放,自愿坠入凡尘,受一世磨难。后心月狐奉玉帝诏下凡,临行时,嫦娥告诉她,当令百花齐放,以显威名。于是,心月狐下界,转世成为武家女儿,后被唐太宗召入宫中,封才人。武则天废唐改周时,一日,天降大雪,她因醉下诏百花盛开,不巧百花仙子出游,众花神无从请示,又不敢违旨不尊,只得开花,因此违犯天条,被劾为“逞艳于非时之候,献媚于世主之前,致令时序颠倒”。于是玉帝就把百花仙子贬到人间。 百花仙子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。唐敖赴京赶考,中得探花。此时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,有奸人陷害唐敖说他与徐敬业有结拜之交,被革去功名,降为秀才。唐敖对仕途感到灰心丧气,便随妻兄林之洋出海经商、游历。 他们路经30多个国家,见识了黑齿国、白民国、淑士国、两面国、犬封国等各种奇人异事、奇风异俗,并结识由十二名花仙转世的女子,唐敖不仅次第搭救流落海外的「十二名花」,更陆续服食跃空草、朱草等仙家异物,有负重、跃高之能,也坚定其出世离尘之念,最后入小蓬莱成仙。 他的女儿唐小山思念父亲心切,逼林之洋带她出海寻父,游历各处仙境,来到小蓬莱,从樵夫那得到父亲的信,让她改名“闺臣”,去赴才女考试,考中后父女再相聚。唐小山改名唐闺臣回国应试,武则天开科考试才女,录取百人,一如泣红亭石碑名序。才女们相聚“红文宴”,各显其才,琴棋书画,医卜音算,灯谜酒令,人人论学说艺,尽欢而散。 唐入小蓬莱山寻父不返。此时徐敬业、骆宾王等人的后代又起兵反周,攻破长安城外武家军的酒、色、财、气四关,拥立中宗复位,武则天仍被尊为“大圣皇帝”,她又下诏,仍开女科,并命前科百名才女重赴“红文宴”。
西游记 吴承恩 | 经典名著 《西游记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。现存明刊百回本《西游记》均无作者署名。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《西游记》作者是明代吴承恩。这部小说以“唐僧取经”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,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,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。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,遇见了唐僧、猪八戒和沙僧三人,西行取经,一路降妖伏魔,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,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,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。 《西游记》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,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,明代刊本有六种,清代刊本、抄本也有七种,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。鸦片战争以后,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,《西游记》渐渐传入欧美,被译为英、法、德、意、西、手语、世(世界语)、斯(斯瓦西里语)、俄、捷、罗、波、日、朝、越等文种。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,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。 《西游记》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,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,与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《红楼梦》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。
初刻拍案惊奇 凌濛初 | 三言二拍 《初刻拍案惊奇》是明朝末年凌濛初编著的拟话本小说集。正式成书于1627年(明天启七年),尚友堂书坊于翌年1628年刊行。《初刻拍案惊奇》是模仿话本小说而创造的小说集,其题材大多取自前人。书的内容比较繁杂,思想倾向前后不尽相同,主要有描写商人思想行径、命运遭际的作品和描写婚恋的作品。其多出自前代著述,但经过凌濛初的再创作,也一定程度表现出晚明社会现实与时代气息,浸含着凌氏本人的思想观念和愤世不平之气。常与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并称二拍,加上冯梦龙的“三言”,则为“三言二拍”,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较重要的影响。 《初刻拍案惊奇》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奇书,共有短篇小说40篇,它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“拟话本”形式,描写了众多引人入胜的故事,如商人由厄运而致富,读书人由贫寒而成名;清官们断案如神,贪吏们枉法如虎;恶棍们奸淫揽讼,骗子们尔虞我诈;青年们怎样追求忠贞不贰的爱情,而封建礼教又如何制造婚姻悲剧。语言通俗简练;情节曲折起伏,扑朔迷离,然又合乎情理;人物内心刻划细致入微,艺术形象栩栩如生,历来评价甚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