觚不觚录
觚不觚录

王世贞(明) | 笔记杂录

  觚不觚录,一卷,58条。   本书专记明代典章制度,于今昔沿革尤详。自序谓伤觚之不复旧觚,盖感一代风气之升降也。虽多纪世故,颇涉琐屑,而朝野轶闻,往往可资考据。   王世贞(1526-1590),字元美,号凤洲,又号弇州山人,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人。十七岁中秀才,十八岁中举人,二十二岁中进士,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、刑部员外郎和郎中、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、浙江左参政、山西按察使,万历时期出任过湖广按察使、广西右布政使,郧阳巡抚,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,张居正死后,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、南京兵部侍郎,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,卒赠太子少保。   王世贞与李攀龙、徐中行、梁有誉、宗臣、谢榛、吴国伦合称“后七子”。李攀龙死后,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,著有《弇州山人四部稿》、《弇山堂别集》、《嘉靖以来首辅传》、《觚不觚录》等。

1.06 万字

子平真诠
子平真诠

沈孝瞻(清) | 笔记杂录

《子平真诠》是中国传统命理学著作,为清代乾隆进士沈孝瞻先生所著,全书共四十八章,现据考为明代《耕寸集》命理笔记。《子平真诠》是传统子平命理学“前三本”(子平真诠,渊海子平,三命通会)中分量最少,但是理论最为精辟,论述最为恰到好处的著作。

3.15 万字

高坡异纂
高坡异纂

杨仪(明) | 笔记杂录

  《高坡异纂》三卷,49则。多记神仙、道士、方术;同时又记载一些与时政有关之事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称“小说之诞妄,未有如斯之甚者也”。   杨仪(1488~约1560),字梦羽,号五川。常熟(今属江苏)人。嘉靖五年(1526)进士,授工部主事,转礼部、兵部郎中,官山东副使,后以病辞官归乡,日以读书、著述为事。致力于宋元旧本的收藏,收藏古今典籍极富,藏书楼有“七桧山房”,又别建“万卷楼”,多聚宋元旧本及法书名画、鼎彝古器,江左推为雅博。辑有《骊珠随录》,编有《七桧山房古虞文录》、《垄起杂事》,著有《螭头密语》、《格物通考》、《明良记》、《骊珠随录》、《高坡异纂》、《古虞文录》、《南宫集》等。

2.57 万字

归潜志
归潜志

刘祁(元) | 笔记杂录

  《归潜志》于元朝至大年间由刘祁同乡孙和伯首次刊行,共有十四卷,但流传不多,一般抄本大都只有八卷。清乾隆四十四年(1779年),鲍廷博抄得十四卷本,用文瑞楼、抱经堂诸本互校,又略采《宋史》、《中州集》及诸家杂说以疏其异,将本书刻入《知不足斋丛书》中。此本是经过辑佚加工而成。其中鲍氏经过广搜群书,在有关记载之后,分别附录了李之纯的《重修面壁庵记》、赵秉文的《和拟韦苏州诗》、元好问的《外家别业上梁文》和郝经的《辨磨甘露碑诗》,以及刘祁的三篇逸文,即《书证类本草后》、《游西山记》和《游林虑西山记》等。此书末卷还附录了有关此书及作者的重要资料与题跋。

8.55 万字

菽园杂记
菽园杂记

陆容(明) | 笔记杂录

  菽园杂记,清嘉靖十五(1810)年陆仲粲、毛仲良校刻本,十五卷。记叙明初以来社会政治、经济、士风、民俗等朝野遗闻掌故,多可与史籍相参证,故同时之人王鏊评价为“本朝记事之书,当以陆文量为第一。”许多故事颇见文采,对后世的戏曲小说创作影响颇大。   陆容(1436~1494),字文量,号式斋,昆山(今属江苏)人,明化成二(1466)年进士,曾任兵部职方郎中,官至浙江布政司右参政,另著有《式斋集》。《明史》有传。

10.25 万字

投辖录
投辖录

王明清(宋) | 笔记杂录

  投辖录,志怪类笔记小说,一卷,49则,南宋王明清撰。王明清另有《挥麈录》《玉照新志》,已著录。   本书是作者早年的著作,其自序作于绍兴己卯,1159年,时年三十三岁。自序称所录为“齐谐志怪”一类“新奇事”,书中内容足以使“坐客愈忻怡忘倦,神跃色扬,不待投辖,自然肯留”,故以之名书。各则末间注所得闻者的出处。所记以北宋间故事为多。如《蓬莱》一则,记真宗引群臣入一小殿,殿后假山中有山洞,其中重楼复阁,俨然仙境。

2.07 万字

侯鲭录
侯鲭录

赵令畤(宋) | 笔记杂录

  侯鲭录,八卷,宋宗室赵令畤著。取汉息乡侯娄护合制五侯鲭的典故,作为书名,以示其为杂俎一类。内容多诠释名物、习俗、方言、典实,记叙时人的交往、品评、佚事、趣闻及诗词之作。作者在元祐年间常与苏轼、黄庭坚等交游,故所记诸人轶事、议论,多得之见闻,较为可信。   其中第五卷,对元稹《莺莺传》考辨甚详,并作《商调·蝶恋花》鼓子词12首,以记其事,散语韵文相间,叙事抒情结合,有说有唱,对后来诸宫调《西厢记》和杂剧《西厢记》都有影响。故此书为研究宋元说唱文学和戏剧文学提供了重要资料。

4.44 万字

龙川别志
龙川别志

苏辙(宋) | 笔记杂录

  《龙川别志》二卷。记述了当时社会、政治、人物、风物等许多掌故和轶闻。由于所记皆为作者亲身经历或亲闻于前辈时贤之事,所载又为朝廷重大斗争,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。   苏辙(1039—1112),字子由,自号颍滨遗老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,北宋文学家、诗人、唐宋八大家之一。嘉祐二年(1057年)进士。神宗朝,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。因反对王安石变法,出为河南推官。哲宗时,召为秘书省校书郎。元祐元年为右司谏,历官御史中丞、尚书右丞、门下侍郎。绍圣元年因上书言事忤逆哲宗,出知汝州,贬筠州、再谪雷州安置,移循州。徽宗立,徙永州、岳州,复太中大夫,又降居许州,致仕,遂定居颍川。政和二年(1112年)卒,后追复端明殿学士,谥文定。与父苏洵、兄苏轼齐名,合称三苏。著有《栾城集》等。

1.73 万字

龙川略志
龙川略志

苏辙(宋) | 笔记杂录

  龙川略志,十卷。此书是苏辙于哲宗元符二年(1099)谪居循州龙川时所写的笔记,故名。作者目的在于记录经历见闻,所述皆求足以征信,不事虚构,因而故事性均不强。而叙事条理明晰,文字精炼。由于所记皆为作者亲身经历或亲闻于前辈时贤之事,所载又为朝廷重大斗争,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。   苏辙(1039—1112),字子由,自号颍滨遗老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,北宋文学家、诗人、唐宋八大家之一。嘉祐二年(1057年)进士。神宗朝,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。因反对王安石变法,出为河南推官。哲宗时,召为秘书省校书郎。元祐元年为右司谏,历官御史中丞、尚书右丞、门下侍郎。绍圣元年因上书言事忤逆哲宗,出知汝州,贬筠州、再谪雷州安置,移循州。徽宗立,徙永州、岳州,复太中大夫,又降居许州,致仕,遂定居颍川。政和二年(1112年)卒,后追复端明殿学士,谥文定。与父苏洵、兄苏轼齐名,合称三苏。著有《栾城集》等。

2.53 万字

桯史
桯史

岳珂(宋) | 笔记杂录

  桯史,15卷,140条。分别记叙两宋人物、政事、旧闻等,其中南宋部分,系作者亲身见闻,尤为可信。有一定史料价值,为历代史家所重视。   《桯史》是记载两宋时代朝野见闻的一部史料随笔。该书以“公是公非”为写作目的,通过许多目击耳闻的朝野各阶层人物的言行,愤怒地揭露了两宋政治的腐败黑暗,南宋统治集团中投降派祸国殃民的罪恶,热情歌颂了诤臣战将、布衣义士的抗金热忱和凛凛气节,辞严义正,爱憎分明。同时,该书也保留了许多文学史料。

8.39 万字

默记
默记

王铚(宋) | 笔记杂录

  《默记》三卷。主要记载北宋时期朝野遗闻,其中“语怪”之处甚多,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说它“涉于语怪,颇近小说家言”。其中采录了一些民间传说,如《晏元献说玉骷髅》、《李后主宠姬》、《徐铉见李煜》、《王祚问寿》。   王铚,字性之,汝阴(今安徽阜阳)人。绍兴初,官迪功郎,权枢密院编修官,因纂集《祖宗兵制》,受到高宗赵构的赏识,诏改京官、后罢为右承事郎,主管台州崇道观。晚年,受秦桧排斥,避地剡溪山中,日以觞咏自娱。有《补侍儿小名录》、《四六话》、《雪溪集》等。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云:“王性之记问该洽,尤长于国朝故事,莫不能记,对客指画诵说,动数百千言。”

2.79 万字

搜神秘览
搜神秘览

章炳文(宋) | 笔记杂录

  搜神秘览,三卷。本书记各种神异变怪故事,以北宋时事为多。大致为搜罗异闻,随笔记录而成书,修饰较少。每则末多附有作者议论,亦未能脱出宋人小说重教化好议论的窠臼。   章炳文,字叔虑,京兆人。其先为蒲城(在今福建)人。书前有政和癸巳自序。

2.73 万字

渑水燕谈录
渑水燕谈录

王辟之(宋) | 笔记杂录

  《渑水燕谈录》十卷,分十七类。自序云:“闲接贤大失谈议,有所取者,辄记之,久而得三百六十余事。”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云:“今考此书,皆记绍圣以前杂事”,而记事“不能尽确”。如“谁传佳句到幽都”,本苏辙作,而误为张舜民。柳永夤缘中宫献《醉蓬莱》词,本为仁宗所斥,误为仁宗大悦。   从体裁上来说,《渑水燕谈录》属于笔记文中的史料笔记。从写作目的上来看,与众多宋代笔记的作者一样,王辟之脱离仕宦,悠游林下,追忆平生经历见闻,笔之于书,博记杂识,主要是为了“谈谑”。从写作内容和范围来看,《渑水燕谈录》所记大都是宋哲宗绍圣年间(1094年)以前到北宋开国(960年)之间140余年的北宋杂事。   王辟之(1031-?),字圣涂,临淄(今山东临淄)人。宋英宗治平四年(1067)进士。宋哲宗元佑年间(1086—1094),他担任任河东县(今山西省永济县)知县,曾“废撤淫祠之屋,作伯夷叔齐庙”,以“贵德尚贤”闻名。

5.12 万字

南唐近事
南唐近事

郑文宝(宋) | 笔记杂录

  本书所录虽以丛谈琐事为主,但可资研究的政治、文学诸方面的史料亦极为丰富。如记李昪代吴创南唐期间的活动有多则,多为史书所忽略。记南唐重臣宋齐丘、韩熙载、冯延鲁、刘仁赡、朱匡业、李建勋等事迹,也多可参考。有关南唐诗人的活动,记载较详,如录沈彬、陈曙、黄可、高越、孙晟等人事迹,均较为具体。记韩偓卒后遗物,为作者亲得于韩偓之妾及其子,尤为珍贵。此外,本书也收录了一些神怪、戏谑之谈。如记李昪昼梦黄龙绕殿、江都县大厅有鬼物、沈道者仙事、潘扆异术、相者预言宋齐丘命运等。   郑文宝(953~1013)字仲贤,一字伯玉,汀洲宁化(今属福建)人。南唐左千牛卫大将军郑彦华之子,师事徐铉,仕南唐为校书郎。宋太平兴国八年进士,历官陕西转运使、兵部员外郎。善篆书,工琴,以诗名世,风格清丽柔婉,所作多警句,为欧阳修、司马光所称赏。著有《江表志》、《南唐近事》等。

1.17 万字

清波杂志
清波杂志

周煇(宋) | 笔记杂录

  清波杂志,十二卷。记载北宋徽、钦两朝和南宋高、孝、光三朝的朝野掌故与名人轶事,保留不少宋人的佚文、佚诗和佚词,也记载了当时一些典章制度与风俗物产等。本书对研究宋代历史、社会、思想和文化很有参考价值。   周煇(1127-1198),字昭礼,泰州人,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十二月初一(1127.1.15)。父周邦彦,字德友,号松峦,一生在各地任幕职,宦途很不得意。平时父子自相师友。自幼随父跋涉各地,晚年定居杭州。书前自序于绍熙壬子(宋光宗绍熙三年,1192)年。另著有《清波别志》三卷、《北辕录》一卷。

6.70 万字

南部新书
南部新书

钱易(宋) | 笔记杂录

  南部新书,又名《南郡新书》、《南部新语》。明刊本。十卷。记唐至五代的轶闻旧事,间及朝章国典,百物谣谚。作者文笔生动有致,所记故事多被后人引为戏曲、诗文、小说典故。   北宋钱易,字希伯,钱塘人,吴越王钱镠子。真宗朝官至翰林学士。本书乃大中详符年间任开封知县时所作。另著有小说《洞微志》及《金闺集》、《瀛州集》、《西垣制集》、《青云总录》等。事迹见《宋史》本传。

6.04 万字

因话录
因话录

赵璘(唐) | 笔记杂录

  因话录,《裨海》本,六卷。唐代志人笔记小说,分为五部分:卷一宫部为君,记帝王及后妃生活;卷二、卷三商部为臣,记公卿琐事;卷四角部为人,记未仕平民故事;卷五征部为事,多记典故,并附谐戏;卷六羽部为物,记见闻杂事。   作者是唐德宗时宰相赵儒的侄孙,多识朝廷典故,所记多为第一手材料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称其书“虽体近小说,而往往足与史传相参”。书中故事篇幅虽短,但言约旨远,耐人咀嚼。   赵璘,字泽章,祖籍南阳,后徙平原(今山东陵县),生卒年不详。唐太和八年(834)进士,开成三年(838)博学鸿词及第。大中七(853)年官左补阙。后出为衢州刺史。另著有《表状集》一卷。

2.60 万字

东观奏记
东观奏记

裴庭裕(唐) | 笔记杂录

  东观奏记,《说郛》《宛委山堂》本。三卷。专记唐宣宗一朝政事和宫廷秘闻共八十九件。   唐昭宗大顺年间,监修国史宰相杜让能以宣宗、懿宗、僖宗三朝实录未修,岁月渐远,奏报朝廷选朝中鸿儒硕学之士十五人,分修三朝实录,作者于是凭借儿时记忆,采摘宣宗朝耳目闻睹之事,于大顺二年(891)二月修撰成稿。   撰作时严肃不苟,在唐朝杂史中最称翔实,司马光作《资治通鉴》,亦多所取材。   裴庭裕,唐末史学家,字膺余,河东闻喜(今山西闻喜县)人。大约生于武宗会昌(841~846)、宣宗大中(847~859)之际,唐末五代初,因事贬官湖南,卒于贬所。文思敏捷,号“下水船”。官至右补阙。奉诏编《宣宗实录》,今存其稿《东观奏记》。

1.48 万字

杜阳杂编
杜阳杂编

苏鹗(唐) | 笔记杂录

  唐苏鹗撰。鹗有《演义》,已著录。此编所记,上起代宗广德元年,下尽懿宗咸通十四年,凡十朝之事,皆以三字为标目。   其中述奇技宝物,类涉不经。大抵祖述王嘉之《拾遗》、郭子横之《洞冥》,虽必举所闻之人以实之,殆亦俗语之为丹青也。   所称某物为某年某国所贡者,如日林、大林、文单、吴明、拘弭、大轸、南昌、淛东、条支、鬼谷、诃陵、兜离,《唐书·外国传》皆无此名,诸帝本纪亦无其事。即如夫馀国久并於渤海大氏,而云武宗会昌元年夫馀来贡;罽宾地接葱岭,《汉书》、《唐书》均有明文,而云在西海;尤舛迕之显然者矣。   然铺陈缛艳,词赋恒所取材,固小说家之以文采胜者。读者挹其葩藻,遂亦忘其夸饰,至今沿用,殆以是欤。   其曰《杜阳杂编》者,晁公武《读书志》谓鹗居武功之杜阳,盖因地以名其书云。

1.89 万字

本事诗
本事诗

孟棨(唐) | 笔记杂录

  《本事诗》一卷,孟棨著。孟棨,字初中。生卒年﹑籍贯均不详。僖宗乾符二年(875年)进士,凤翔节度使令狐绹辟为推官。後为司勋郎中。   《本事诗》多记唐人诗之本事,同时保存一些唐代诗人轶事。其论诗从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”之说,认为诗乃缘情而作。作诗就是抒写“怨思悲愁”,又往往“能事兴咏,尤所钟情”,所以特别重视探求诗本事。   是书按其采录分为七类:情感、事感、高逸、怨愤、征异、征咎、嘲戏,各以事例举之。其中“怨愤”举贾岛蔷薇花落一诗,本为刺裴度而作,然今本未作说明,疑传写脱误。罗根泽认为《本事诗》是诗话的前身,其记述诗人轶事主要来源于笔记小说。后有《续本事诗》,如处常子、罗隐、聂奉先所著,皆亡佚,聂书尚存数条。

1.11 万字